2021-04-28
忠清北道丹陽郡丹城面仙岩溪谷路1337
+82-43-422-1146
仙岩谷由丹陽八景中有名的上仙岩、中仙岩、下仙岩組成,是一個幽靜的山谷。山谷自月岳山蜿蜒而下,沿途有不少珍貴的巨岩,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觀光景點。其中,下仙岩一帶的風景為整個山谷中最美的景色。3層樓高的巨岩寬3公里,上面還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圓形的大石頭,與周圍的景色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在這裡,春天可以欣賞到杜鵑花和躑躅花,秋天則能觀賞美麗的楓葉。下仙岩上可以露營,適合想戲水的遊客。經下仙岩來到中仙岩,水勢並未轉急,溪邊還有樹蔭,抽一天時間在溪邊遊玩也不錯,但這裡並不適合露營。從中仙岩的橋往上游方向行走就來到了上仙岩。上仙岩附近也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岩石。上仙岩再往上是特仙岩,特仙岩處闢有專門的露營場,吸引了眾多露營客。這裡的岩石形態優美、溪水清澈,是休息遊玩的好地方。尤其夏天,山谷的青山綠水吸引了不少觀光客重回自然的懷抱在此暢遊一番。
2022-12-28
慶尚北道慶州市仁旺洞
石冰庫的意思就是用石頭做的冰庫,是古代的冰箱。這個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古代冰庫在新羅(BC 57-AD 935)的首都慶州的半月山上。這個優秀的古代遺蹟的外觀非常簡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望。走到石冰庫的入口附近,就會有陣陣冷氣襲來。石冰庫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神奇的結構體現了韓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石冰庫建在地氣寒冷的地方,地面和墻壁是花崗岩的,頂部是拱形,有通風口。建石冰庫的時候,最後用了很多很多的石灰,起到了防止外部的濕氣和雨水進入的作用。另外,冰庫地面是傾斜的,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流走,花崗岩的頂部最後又抹了一層泥土,只留出了通風口。在這樣的冰庫裏儲藏冰的時候,使用了稻草來隔熱。現代的科學家在這裏做過試驗,用稻草隔熱保存冰時,6個月後冰只减少了0.4%。在古代,這裏保存的冰在夏天是上層社會最高級的零食。因此,韓國的很多歷史書上都有君王下令儲藏冰塊的記載。由此可推算,韓國至少在1500年前就開始建築並使用石冰庫。現在慶州的石冰庫建于朝鮮英祖14年(AD1733年),內部長12.27米,寬5.76米,是原貌保存較好的石冰庫之一。慶州的石冰庫是國家管理的遺迹,被指定爲寶物第66號。
2024-11-08
釜山廣域市海雲臺區松亭海邊路62
沿著迎月路,走過海月亭與櫻花園區,可以看到松亭海水浴場。這裡的沙灘長1.2公里、寬30~60公尺、面積54,000平方公尺,規模頗大。松亭海水浴場有著柔軟的沙灘、和緩的坡度,水淺且浪不高,是適合一家大小享受海水浴的休養勝地,日漸受到遊客的喜愛。
海水浴場入口處的竹島,有著茂密的松林與休息空間,每年還會在此舉辦祈願祭。而採韓國固有涼亭樣式建成的八角亭松日亭,也為此地增添些許韻味。沿著海岸前進,一旁能享用自然產生魚片的店家林立。在海岸盡頭的牙鮃谷,還有外食文化街,提供不同的美味。此外,海水浴場每年還會舉辦正月十五海帶節、松亭海灘節、松亭竹島文化節等眾多活動。
2021-06-12
慶尚南道統營市閑山面小每勿島246
每勿島名字的由來,據說是作為本島的大每勿島形如蕎麥一般,以慶尚道方言稱呼則音同「每勿」,因而得名。而燈塔島原名海金島,因島嶼風景與燈塔相得亦彰,又被叫做燈塔島。直到2002年,國立地理院於第2002-215號公告中,將此地命名為「燈塔島」,才正式確定了島名。
小每勿島燈塔位於燈塔島,在日據時代因日本需要,而於1917年設立。當時為無人燈塔,直到1940年才轉換為有人燈塔。小每勿島燈塔為白色圓型水泥建築,高16m,呈現古色古香的氛圍。又因使用三稜鏡的大型燈具,可以照亮到48km遠處,為南海岸往來的船隻傳達希望的訊息。
每勿島主要可以分為大每物島與小每勿島兩座有人島。其中小每物島位於巨濟島南端,面積僅2.51㎢,島上有20多戶居住,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慶尚南道統營市閑山面每竹里。距小每勿島北方500m處,即為大每勿島,而往南約70多km,則為日本對馬島。
在天然觀景臺望臺峰山頂,能將小每勿島美景盡收眼底,而前方可直接俯瞰燈塔島。在此能欣賞到的燈塔島全景,可謂小每勿島中最美的風景。這裡也是韓國島嶼中最多攝影師造訪之處,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此拍攝小每勿島與燈臺島相互輝映的景致。
立於燈塔島山腰的燈塔,被攝影師評為韓國最美的燈塔。不僅登上旅遊雜誌,也有許多電影來此取景。每天2次退潮時,從小每勿島到燈塔島就會出現寬約80多m,如同摩西分海的海路。走過浮出水面的鵝卵石海灘前往燈塔島,可以看到雪白的岩壁與各種姿態的岩石、蔚藍的海水、遙遠的水平線、開滿野花的草原,加上高高聳立的燈塔,帶給人難以言喻的感動。
* 最初點燈日 – 1917年8月5日
* 構造 - 白色圓型水泥建築(16m)
* 燈光 – 閃白光,每13秒閃1次(FlW13s)
* 特徵 – 位於南海東部沿海航路,島呈馬尾形狀的燈塔。自然景觀十分秀麗,一天會出現2次分海奇蹟。
2022-12-13
慶尚北道榮州市豐基邑
小白山春季躑躅花盛開,冬季白雪靄靄,於1987年12月被列為第18號國立公園。小白山也被視為女性化的山,是韓民族的靈山,也是嶺南地方的鎮山。
小白山是從太白山向西南方向分叉的山脈,高聳入雲,成為慶尚道、江原道、忠清道三個道的分界線。往西南方蜿蜒百餘里後漸漸延伸往下,環抱榮州、醴泉、丹陽、寧越4處,守護著當地的和平與幸福,像有氣度的儒生之風貌,是凝聚清朗且秀麗的靈氣之聖山。此外,這裡作為太白山支脈,其山勢也正是韓半島的脊椎部分,是相當重要之處。特別是繞著小白山山腰而上,有著九十九彎的竹嶺,為嶺南三大門戶之一,也是過去上京趕考必經的科舉路,承載了許多儒生的悲歡。小白山上有許多山峰相連,主峰為毘盧峰(海拔1,439.5m),分布著天然紀念物朱木的生態群落。另有國望峰(海拔1,421m),是過去國家危難時,許多儒生到此往宮殿的方向祈願君王與國家太平之處。此外,還有小白山天文臺所在的蓮花峰(海拔1,394m)、留有過去山城痕跡的兜率峰(海拔1,315m)等。
小白山的半山腰,有著新羅時期的古寺喜方寺與毘盧寺,喜方寺的入口處有被稱爲嶺南第一瀑布的喜方瀑布(高28m),一年四季都有沁涼的水流,是夏季備受歡迎的避暑勝地。特別的是每年5月有盛開的壯觀躑躅花海,還有麻櫟樹形成的林蔭隧道,為小白山之美更添韻味。而主峰毘盧峰也因一年有6個月被白雪覆蓋,而被稱為「韓國的阿爾卑斯山」。
2022-09-29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安德面山房路218-12
全是絕壁的山房山山腰處,有座名列瀛洲十景之一的山房窟寺。傳說漢拏山的山頂被拔起來抛至此處,便成爲了山房山(海拔高395m),而原本的位置,就成了如今漢拏山的白鹿潭。山房山與濟州其它的山不同,它沒有火山口,整片外壁經風化作用侵蝕。西南側的懸崖上的這個長10m、寬與高各5m的石洞,原來稱山房窟,後因其內供奉著佛像,故稱之爲寺。洞頂上一年四季都有水珠滴下。在洞內可從老松之間看到兄弟島、韓國最南端的領土馬羅島以及龍頭海岸的美麗風景,自古以來就是修道僧喜愛修行地。山房山懸崖峭壁上有石斛、隔距蘭、風蘭等在此生長,左側還有濟州獨一無二的黃楊木。山房山岩壁植物地帶也因有眾多珍稀植物生長,而被列為天然紀念物。
* 龍頭海岸
位於山房山前頭的海岸,從山房山休息站出發,約10多分鐘即可見到海岸絕景。龍頭海岸顧名思義,形狀似龍昂起頭往海上前行的模樣而取名為龍頭海岸。龍頭海岸入口處,可見到Hamel漂流紀念碑,可安排1小時左右在此觀光。
2024-03-05
釜山廣域市南區五六島路137
+82-51-888-3636
位於二妓臺公園南側盡頭海域的六座岩石島,根據潮汐漲退,有時五座,有時六座,因而稱為五六島。從距離陸地由近到遠,分別是盾島、松島、修理島、錐子島、窟島與燈塔島,其中僅有燈塔島有人居住。從設於五六島迎日公園的五六島Skywalk便能清楚眺望到。
2020-01-30
釜山廣域市沙下區洛東南路1240
+82-51-209-2031
* 乙淑島候鳥公園與乙淑島生態公園 *
乙淑島公園以連接下端洞與鳴旨洞的道路為界,可分為下半部的乙淑島候鳥公園與上半部的乙淑島生態公園。
乙淑島候鳥公園位於文化財保護區域(天然紀念物第179號──洛東江下游候鳥遷徙地)內的乙淑島下半部。過去乙淑島曾作為農地、糞尿處理廠、垃圾掩埋場、淤泥儲放場等之用,1999年透過乙淑島公園建設基本計畫,開始分三個階段施行乙淑島濕地復原工程,直到2005年完工。2009年,為了改善部分濕地的功能,推動濕地擴大改善工程,才使整個濕地呈現如今的樣貌。乙淑島候鳥公園既是洛東江河口的候鳥遷徙地,也是洛東江河口生態觀光的重心,尤其濕地復原後,每年冬季都有許多候鳥飛來,景色相當壯觀。
公園內的洛東江河口生態中心,不僅介紹了洛東江河口的各種資訊,也有以河口為基地生活於此的植物、底棲生物、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相關展覽與解說。此外,還有隸屬於生態中心的野生動物治療中心,肩負著救助、治療負傷野生動物的重責大任。而洛東江河口探訪體驗區,則藉由各式各樣的教育體驗活動,使遊客對洛東江河口與生態界有進一步的認識。
乙淑島生態公園位於乙淑島上半部。1983年,為進行河口堤防興建工程,將乙淑島部分區域由文化財保護區域中剔除,並增建了停車場、廣場、體育設施等便利設施。而後,隨著四大江整治工程(2009~2012年)的推行,才將原本作為水資源公社洛東江淤泥儲放場的乙淑島上半部重新規劃為生態公園。
2021-02-26
慶尚北道榮州市順興面小白路2740
從慶北榮州市豐基邑往浮石寺方向,在路的右手邊可看到紹修書院,為韓國最早的賜額書院(所謂賜額是指君王賜贈匾額之意)。書院是培養、教育先賢的朝鮮私立教育機關,內有祭奉先賢遺像並舉行祭祀的祠堂、研究學問的講學堂,以及學生們寄宿的齋堂。
紹修書院於1543年(中宗36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將其敬仰的晦軒安珦的祠堂建蓋於宿水寺址而開始,初期的名字為白雲洞書院,退溪李滉赴任豐基郡守之後,要求國家合法的認證,因此獲賜明宗親筆所寫的紹修書院匾額,蘊含「已經頹廢不振的儒學再次延續」之意。
在紹修書院之後,各地建立了許多這類的賜額書院。當時官學逐漸散亂,而對性理學的社會風氣逐漸成熟,追隨退溪李滉、栗谷李珥等大學者的帶領。紹修書院於創立後350餘年期間,有壬辰倭亂時以慶尚道右兵士身分,死守晉州城戰死的金成一、宣祖時擔任左議政的鄭琢等多數曾師從退溪的門生,以及4,000多名儒生曾在此修學。
這裡的史料展示館展示著記錄安珦傳記的《晦軒先生實記》、記錄歷屆擔任書院院長等職責官員人士的《院任記名錄》、記錄在此修學儒生名字的《入院錄》、登記來訪書院人士的《尋院錄》等160餘件藏書。
紹修書院一開始入學的學生僅有10名,獲得賜贈匾額後,增加為30名。入學資格為通過初試或者鑽研學問的儒生。但是若不鑽研學問,分心於科舉考試上,或是違反淳風美俗的話,便強制退院。
走進書院入口處,可看到平均樹齡為300~500年以上松樹群落組成的「學者樹」,呈現出儒生剛正不阿的氣勢。書院前500年的老銀杏樹默默見證了書院的歷史。環繞書院的竹溪水發源自小白山國望峰,為浸潤榮州玉土的洛東江源流。書院旁竹溪川邊有庚子岩與書院院生們作詩、討論學問的景濂亭、醉涵臺。
站在紹修書院的出入口,正門有掛著白雲洞匾額的講學堂,左側有文成公廟、典祀廳,講學堂後方有日新齋與直方齋,右側有學求齋與至樂齋。書院後方還有史料展示館與忠孝教育館。
2023-01-17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朝天邑榧子林路768
+82-64-783-9900
山君不離是一處周長超過2公里的火山口,指定為自然紀念物第263號。這裡即是電影《戀風戀歌》中,張東健與高素榮在劇中漫步的外景拍攝地。位於濟州市東南面的平地上,直徑650公尺,深100公尺,周長達2070公尺。從天空中看山君不離,就像一個人工建造的圓形體育場。這裡植物的種類繁多,北面生長著溫帶樹木(紅刺樹、紅楠)和珍貴植物冬草莓。火山口的南面是典型的溫帶林(西木、楓樹、四照花等)。在火山口有限的空間內還生長著各種不同性質的樹木,在學術上備受重視。山君不離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入口、石潭、火山口等許多可供觀賞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