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 - 韓國旅遊信息

安東泥川洞石佛像(안동 이천동 마애여래입상)

安東泥川洞石佛像(안동 이천동 마애여래입상)

2020-03-16

慶尚北道安東市泥川洞
+82-54-840-5225

安東泥川洞石佛像是一座頭高2.43公尺、全身高12.38公尺的巨型磨岩石佛像。近來因新建的燕子院(寺廟)而被人稱爲“燕子院石佛”。該石佛身體部分是在石壁上雕刻出來的,而頭部則是單獨製作的。
這種單獨製作佛像頭部的方式盛行於高麗時期(AD918∼1392),而由該佛像臉部輪廓及細節刻畫可推定,該佛像誕生於11世紀前後。
1963年1月21日安東泥川洞石佛像被指定爲第115號寶物。

安東雲興洞幢竿支柱與五層磚塔(안동 운흥동 당간지주와 오층전탑)

安東雲興洞幢竿支柱與五層磚塔(안동 운흥동 당간지주와 오층전탑)

2020-05-14

慶尚北道安東市雲興洞231

雲興洞五層磚塔建於統一新羅[AD654∼935]時期,是一座用長27.5公分、寬12.5公分、厚6公分的無花紋磚石壘砌而成的高8.35公尺的磚塔。塔原高7層,1598年壬辰倭亂[1592~1598間日本兩次入侵韓國引發的戰爭]時金銅塔尖部分遺失,韓戰時又部分受損。現存的磚塔修復於1962年。據說磚塔所在位置原是法林寺的舊址,距離塔西5M處的棟竿支柱就是最好的證明。從磚塔每層供放佛像的神龕和塔頂的瓦片上還能看出磚塔前風行一時的木塔的影子。磚塔的2層南面花崗岩基石上刻有兩具仁王(佛教中的守門神)像,爲整座磚塔更添了幾分美感。東部洞五層塔位於安東火車站廣場左側的停車場內,1963年1月21日被指定爲第56號寶物。

束草阿爸村(아바이마을)

束草阿爸村(아바이마을)

2025-03-16

江原特別自治道束草市青湖路122-1

位於束草市青湖洞的北韓失鄉民聚落,其歷史開始於1951年,因咸鏡道出身的難民隨著韓國軍南下而形成。「阿爸」一詞在咸鏡道方言中指「爺爺」。阿爸村是韓國唯一的北韓失鄉民集體定居的村落,也是能一窺北韓失鄉民生活面貌之處。如今過去的樣貌雖然已大幅消失,但在巷弄間仍有一些沒有大門的木板房留存,牆壁上也繪有懷念故鄉的壁畫,透過這些痕跡,能感受到北韓失鄉民避難後,在此捕魚或打零工以糊口的生活之艱辛,及他們一心期待哪天能回鄉之哀切。而早期所建的難民故居,如今已遷至束草市立博物館的失鄉民文化村並修復完成。

阿爸村因電視劇《藍色生死戀》曾到此取景拍攝後而聲名大噪,吸引不少遊客造訪,如今已成為束草的代表景點。這裡不僅有往返於青湖洞與中央洞之間的人力船,還有許多販售咸興冷麵、魷魚血腸、阿爸血腸湯等北韓鄉土飲食的餐廳與各式咖啡廳。

束草雪嶽迎日公園(속초 설악해맞이공원)

束草雪嶽迎日公園(속초 설악해맞이공원)

2025-03-13

江原特別自治道束草市東海大路3664

雪嶽山入口,被稱為「內勿淄」的地方,經過重新整修後,更名為雪嶽迎日公園。公園就位於7號公路旁,是前往大浦港與襄陽或前往雪嶽山的分岔路口,可謂當地的交通要衝。這裡也是能輕鬆享受日出之旅的景點,公園內設有迎日廣場、戀人之路、幸福之路、愛情之路等,隨著主題空間的不同,園內的雕刻作品也有所不同。再加上作為雪嶽山門戶的象徵造型物及造景噴水池等各種設施,使公園成為相當適合散步的空間。

[內勿淄的由來]
朝鮮時代宋時烈先生(號 尤庵)從咸鏡道德源被流放至慶尚道巨濟島,因而沿著東海岸一路南下。經過此地時,因天色漸暗而決定在此過夜,沒想到遇到連日豪雨,在此待了好幾天才離開,因此將這裡稱為「勿淄」,表示「浸滿水的村落」之意。雪嶽迎日公園有別於一般海岸,既不是海岸絕壁,也不是白沙灘,而是遍布小石頭的礫石灘,相當特別。

束草燈塔觀景臺(속초등대전망대)

束草燈塔觀景臺(속초등대전망대)

2025-03-15

江原特別自治道束草市靈琴亭路5街8-28

束草八景中的第一景,雪白的燈塔外觀與周邊的蔚藍大海交織出畫般美景。束草燈塔觀景臺原本僅有燈塔功能,如今則對外開放,發揮著觀景臺的作用。順著設於竹林間木棧道即可抵達觀景臺,登上觀景臺後將能看見湛藍色的東海、候鳥飛舞的青草湖,以及如屏風般環繞四周的雪嶽山巍峨風光。從高處俯瞰時,東海彷彿汪洋大海般遼闊無垠,海面時而如湖水般平靜無紋,時而浪濤滾滾,展現出無窮生命力。1957年首度亮起的束草燈塔如今仍是守護夜海的生命燈,從興建初期使用迄今的燈具光芒與聲音可遠傳至約35公里外的大海,為船隻指引著安全航道。束草燈塔觀景臺毗鄰靈琴亭,可順道遊覽。

江村(강촌 유원지)

江村(강촌 유원지)

2021-05-10

江原道春川市南山面一帶

春川著名遊園區之一,坐落於北漢江與江村川之間,風光秀麗,鄰近九曲瀑布、登仙瀑布、三岳山等多處名勝。因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遊樂設施與住宿設施眾多,而成為1970~1990年代年輕人們團體出遊的首選。然而隨著2010年京春線複線電車通車、江村車站遷移,使得遊客驟減、商圈沒落。之後,為恢復江村名聲的計畫逐步展開,先在舊江村站附近設置了大型「ddo-ori 江村」造型物,同時重現了縮小版的江村知名吊橋(正式名稱為登仙橋)。以舊江村站建築呈現每年飛來江村一帶的冬季候鳥中華秋沙鴨(天然紀念物第448號)形象的ddo-ori江村為著名的拍照區,當地過去的吊橋為韓國第一座吊橋,後於1985年拆除,如今重現的吊橋為58m長的觀光型人行橋,人人都能輕鬆走過。以刺激海盜船著稱的江村樂園及馳騁於江邊的四輪摩托車如今仍是江村最具代表性的娛樂項目。

屏山書院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병산서원 [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

2024-10-25

慶尚北道安東市豐川面屏山街386

屏山書院的前身為豐山縣的豐岳書堂,高麗末期開始成為士林們學習學問的殿堂。愚伏鄭經世(1563-1633)在1613年(光海君5年)為緬懷西厓柳成龍的德才,與儒生們商議後建造了尊德祠供奉其牌位。1629年柳成龍的第三個兒子修巌柳袗獲德配享(有學問之人牌位可供奉在文廟或書堂、書院等)的賞賜,又於1863年(哲宗14年)獲賜「屏山」的匾額。1868年(高宗5年)興宣大院君下達書院撤廢令時,全國有47座(包括安東2座)書院被保存下來,屏山書院就是其中之一。

屏山書院內的建築有供奉牌位的尊德祠和講堂立教堂,以及保管文物的藏板閣、曾為宿舍的東齋和西齋、神門、典祀廳、晚對樓、庫直舍(管理舍)等。進入斜坡地下方的外三門-復禮門,左邊有著蓮花池,而池子的對面有一排很高的石牆。沿著石牆的階梯而上,可看到非常難得一見的珍貴大型樓閣-晚對樓呈東西向坐落於此。

* 國寶《懲毖錄》的作者-關於柳成龍 *
柳成龍籍貫豐山,1564年(明宗19年)上任司馬試後,陸續擔任了都承旨、禮曹判書、右議政、左議政等官職。壬辰倭亂時為領議政保護君王,並致力於修築城郭、製作炸藥等擴充軍備,並設立訓鍊都監培養軍隊。1598年(宣祖31年)因北人的彈劾而被革職,回到故里後持續教導後進。包含國寶第132號《懲毖錄》在內,其留下許多著作。1604年(宣祖37年)又成為扈聖功臣,加封豐原府院君。其以道學、文章、德行、字體馳名,特別受到嶺南地區的後生晚輩們景仰。

大浦港(대포항)

2022-12-21

江原道束草市大浦港街64

大浦港位於雪嶽山的山腳,原是漁船由南方進入束草市的必經之地。隨著雪嶽山成為觀光勝地,大浦港也因作為高級海鮮的集散地而聞名。但其實在束草開港之前,大浦港就已聲名遠播。不僅在日據時代,於戰後所發行的韓國地圖中可以發現,當時並沒有束草港,而標記著釜山港、湖港、墨湖港、大浦港、長箭港、遠山港等港口。不過在1937年7月1日時,原本位於襄陽郡道川面大浦里的面事務所被遷到束草里,於青草湖附近新設了束草港,大部分的漁船與貨船就轉移至束草。1942年10月1日新設了束草邑後,當時停靠大浦的船隻就更是門可羅雀了。直到最近,比起原有的漁港角色,大浦因為觀光價值而受到遊客喜愛。大浦港附近不僅有雪嶽山、尺山溫泉、東海、青草湖與永郎湖的天然美景,還因為可捕捉到比目魚、甘青魚等豐富的海鮮,生魚片餐廳林立,也吸引許多喜歡生魚片的饕客造訪。

永郎湖(영랑호)

2022-12-21

江原道束草市永郎湖畔街140

永郎湖是因海岸沙丘發達而形成的天然潟湖,周長7.8km、面積約1.2㎢,水深超過8m,寬闊深幽。長川川的水流經永郎橋下的水路流入東海,湖泊周邊環繞著束草市章沙洞、永郎洞、東明洞、琴湖洞,湖畔設有適合散步的環湖步道,沿著步道將能欣賞澄淨湖水、櫻花、皋月杜鵑、蘆葦交織出的詩情畫意景致。根據《三國遺事》記載,永郎湖一名取自新羅花郎「永郎」之名。永郎結束在金剛山的修練後,於趕赴武術大會時途經這座湖泊,沒想到卻因耽溺秀麗風光而放棄出賽,甚至在此定居。誠如古籍所記載,永郎湖以景色優美著稱,其中又以名列束草八景之一的虎岩讓人讚嘆。虎岩整個岩石形似靜靜趴坐的老虎,充滿了神秘氣息。聚集著數座嶙峋怪石的觀音岩與普光寺為不容錯過的景點,湖泊西側的濕地生態公園亦值得一訪。

孔之川(金鱗主題街)(공지천(황금비늘테마거리))

2024-09-24

江原特別自治道春川市衣索比亞街25

春川市被春川湖、衣岩湖、昭陽湖所包圍,因此春川又被稱做「湖畔城市」。通往春川的46號國道位於北漢江旁,非常適合開車兜風。而乘坐京春線列車,來場浪漫的旅行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說首爾有漢江公園,那麽春川則有孔之川遊園區。在孔之川遊園區內設有雕刻公園、乘船碼頭、噴泉、戶外表演場、正祖大王渡河州橋、戰跡紀念館、兒童會館、衣索比亞參戰紀念碑等設施,其中衣索比亞參戰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韓戰時在華川、鐵原一帶戰死的衣索比亞卡格紐軍團112名烈士和536名負傷者而建的。在孔之川水畔,還有男女老少都可搭乘的電動船,除了冬季之外,春、夏、秋三季都可乘船欣賞中島與衣岩湖畔景觀。